汕头大学:工作坊里打造创意人才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09-01-09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  日前,重庆市西南大学育才学院的大学生们自创了百余幅春联,寄往四川崇州,为灾区的新年增添一份暖意。许康平 李大千 摄

  ■本报记者 赵秀红 安俊芷

  走在汕头大学依山向湖的美丽校园里,草坪上,或者空地里,如果能赶上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师生工作坊的展示时间,你就能欣赏到不同的创意作品。

  所谓“工作坊”,就是邀请国内外著名设计师带领学生短期做课题,这个课题可以是模拟的,也可以是真实的。教师提供反映设计活动的复杂学习环境,针对理论知识与实践对接产生的问题,进行灵活教学,教学过程也是合作过程,师生共同运作“产品的生产全程”。工作坊的时间可长可短,三五天,一两周,随课题而定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报名,通过面试即可进入“工作坊”。

  零售空间工作坊、数码艺术的最新发展工作坊、产品摄影工作坊、“光·色彩·空间”工作坊、角色设计工作坊、汕头电视台台徽设计工作坊……从2003年起,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已经举办了近50个工作坊,学生们有了难得的机遇,能够跟随国际知名的设计大师学习。工作坊的带队老师虽然只在汕头大学“惊鸿一瞥”,但足以从不同角度点拨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,将各方面的知识、信息、材料加以综合运用,培育创造性的思维。

  工作坊的带队老师可都是艺术界的“腕儿”,虽然他们有的人的职业不是教师,但却把行业最前沿的信息和理念传达给学生,对于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来说,无疑有了一次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”的机会。英籍著名建筑师马克、德国艺术家迪特·容格、以色列著名雕塑家本·戴维德、亚视著名“鬼才”编剧陈十三等,都曾经在学院办过工作坊。在宽容轻松的氛围中,经验与启发个人创意相融,活跃的思维与严谨的分工同在,自信的展示与激烈的讨论并存,每个参与学生的灵感都能得到尽情发挥。

  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06级(1)班学生周航日前刚刚结束一个“小空间大制作”的工作坊,带队的老师是德国不来梅州立大学的教授奥立弗,他在几何形体的产品设计上卓有建树。说起这次学习经历,周航感觉很兴奋。周航和伙伴们接到了一个题目:要在1米×2米的狭小空间里,利用几何学的原理,随意设计一款现代化的、能满足基本实用功能的产品,可以是卫生间,也可以是一条渔船。

  “其实这种设计理念非常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,城市地价高,如何在狭小的空间满足生活的需求,很是考验设计者的智慧。”周航说,在奥立弗的点拨下,她经历了设计产品的整个流程:从形成理念到市场调查,从各种创意的筛选到实际操作。“虽然从小学习了很多几何理念,但没有动手操作过,现在发现,产品设计就是差一毫米,效果也会相去甚远。”说起自己的收益,周航笑着说,因为要与奥立弗老师沟通,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大大提高,更重要的是深切地理解了几何的概念,“感觉奥立弗老师把他30年的设计经验带给了我们”。

  饮誉国际的香港设计师、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靳埭强,自2003年受李嘉诚基金会邀请担任院长以后,就对学院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,工作坊只是其中一项。“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大策略,创意产业的蓬勃兴起,也让我们面临艺术人才培养创新的课题,根本在于锻炼创新的思维!不要工匠,要创造者!”靳埭强说,内地的艺术教育模式,仍停留在装饰艺术的层面上,而不是创作,在教学方式上,亦是单向的传授,学生较为被动,缺乏与教师平等交流的机会,做不到教学相长。

  学院重新设计了课程体系,以强调创意的训练、中国文化的修养及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宗旨。在教学形式上,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组织形式,取代传统的教师站讲台、学生排排座的填鸭式教学组织形式,由老师出选题,学生当场设计,开展小组讨论,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构思,回答提问。

  学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,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、实践操作能力过硬、综合素质较高,受到上海、深圳、广州、汕头等沿海发达城市用人单位的欢迎和普遍好评,在艺术设计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一次性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100%。从2007年开始,学院陆续对部分往届毕业生进行了质量追踪调查,用人单位认为,毕业生在专业思想、创新能力等方面体现出较高的素质。

  “当然,艺术教育培养的未必是设计师,我追求的目标是培养能解释人生问题、奉献社会的人,大学的教育不是职业的教育,而是人的教育!”靳埭强对记者说。